李开复的“梦之队”
时间:2010-09-15 来源:cnblogs
用李开复的话形容,凡进入创新工场的人,都是“想要掌控自己命运、不安于世的人”
【财新网】(记者王姗姗)一年前高调离开Google的李开复,一年后在Google中国的马路对面高调庆祝创新工场的周年庆。当初那些纸上谈兵的东西,已一步步从无形到有形——创新工场,这家致力于天使投资和创业培育的IT孵化机构,已搭建了一个40多人的母体孵化服务平台,拥有160人的工程师团队,还有12个处于加速推进阶段的产品项目。
创新工场聚集着两类不同的创业者:一类是在诸如微软、Google这样超级IT企业里曾经的中坚骨干;另一类则是刚刚走出大学校园的年轻人。用李开复的话形容,凡进入创新工场的人,都是“想要掌控自己命运、不安于世的人”。
“有天早上我到办公室,往工位上一坐,突然发现自己脚下居然踩了一个大活人!这人是我们项目组的一个工友,他头一天夜里加班太晚,所以就干脆钻到桌子下面的地板上眯了一觉。”类似这种故事,这群“工友”相称的年轻人们,能跟你愉快地侃上三天三夜,洋溢着单纯而浓郁的创业激情。
在缺乏天使投资文化的中国IT界,创新工场的“孵蛋”模式令业界瞩目。绝大多数的创业项目在得到创新工场的天使投资后,都只有六个月的孵化期,如果不能挺过随后的A轮市场融资,就可能面临解散的风险;如果挺过了,项目组就要告别母体,独立公司运作,而这才能算迈出创业的第一步。创业是千里之行,孵化平台固然温暖、激情无限,但总要离开,最终会有多少人挺到最后,都还是很大的未知数。而作为投资母体的创新工场,则必须陪同这些创业者挺到最后,才能看到收益的曙光。
“一条街如果只有一家饮食店,可能很快就会萧条,如果一条街有很多的餐馆,包括电影院,这条街才能繁荣起来。”李开复的合作伙伴、创新工场创始人之一汪华说。
在越来越多的VC/PE从中早期投资转向晚期甚至PRE-IPO投资(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前的融资)之际,创新工场的孵蛋模式显得独特而孤独,当然也背负着“至少五年做出业绩”的沉沉压力。
尽管盈利前景尚且模糊,投资退出更是遥不可及,李开复仍信心满满,他认定移动互联网是“当务之急,是最大的机会”,公司75%的精力将放在这里,剩下的则是聚焦电子商务和云计算两大领域。但近期豌豆夹手机精灵等五个项目的问世,亦遭受了不少失望与贬抑之声,“不够惊艳”“产品缺乏创新”“创新工场是牛皮工场”……
李开复辩解称,“你问我一两年之内会不会有像Facebook这样价值的公司在创新工场产生,答案是——几乎肯定不会。”创新工场的产品,只是从用户需要转化而来的“微创新”。
“我们不是魔术师。”李开复如是说。
导师、教练兼投资人
创新工场的办公室,坐落于清华科技园C座16层,与李开复昔日战斗过的Google中国总部,仅仅一条马路相隔。不过半个月后,他们即将迁往位于中关村核心地带的新居,海淀区政府为了吸引这个颇具创新模式的孵化机构,承诺免除三年租金。
过去的一年,创新工场300平米的办公室,从最初只有空空荡荡四个创始人坐阵其中,到今天塞进快200人,满满登登几近爆棚。穿行其中的全都是些二十几岁的年轻面孔,T恤加拖鞋的打扮,让这办公室看起来更像是一间没有老师看管的乱轰轰的大学自习教室。
而李开复的办公室,在不会客的时候,基本上都大门敞开,从来不拒绝外面的纷乱嘈杂。
“小公司没有那么多流程,有时候是比较乱、有些无序,但好处是可以很快地解决问题。”从昔日大公司的明星职业经理人转变成眼下创业小公司的老板,李开复谈吐松快,而且很习惯于用“我们这样的小团队”自居。“在一个大公司里面,为了降低风险、为了讨老板开心、为了不同的团队的政治斗争……太多的时间被耗损在这些没有价值的事情里面。”
1961年出生的李开复,是创新工场年纪最大的“工友”,被年轻人们笑称为公司里的“老年人”。公司没有明确的上下班时间要求,如果不出差,李开复会在每天早上八点左右、而且常常是第一个到达办公室。此后来上班的人,可以隔着透明玻璃看到这位“老年人”坐在自己的那间独立办公室的角落里,专注地面对着电脑屏幕。
“我希望在他们心目中,我是一个导师、教练兼投资人。”
有人曾开玩笑说,李开复这么喜欢指导年轻人,不如去大学做个老师。对此,李开复回应说,“大学老师”这样的职业还不算过瘾,因为只能选择教某一门课,没机会帮助学生培养综合实力。
“你未来要做一个CEO,不可能只懂技术或者只懂产品,必须要全方位的发展。”李开复的目标,是打造创业者的“黄埔军校”。
“我为我们的这些工程师自豪,比我在Google、微软更自豪。主要的理由就是,他们能够全方位思考问题,无论是对业界、战略、运营、产品、用户,每一个人都要有感觉。这个不是在大学里能学到的。”
“有一些早期创业者很容易犯的错误,比如想法太多,精力太分散,或者忽视产品推广上的关键点,我们给他们一些指导,帮助撮合资源,到他们有思路的时候,让他们能看到各种各样的潜在的做法。”创新工场创始人之一汪华,主要负责对外投资,其更准确的定位是“项目猎手”。在他看来,对于创业者来说,早期最大的目的是“把这件事先做起来”,所以在早期阶段,投资不是最重要的,他们急需的是各种与创业相关的服务和指导。
一群“骚动”的心
在9月8日率团队集体亮相之后,外界立即就给李开复送上一个“挖角大师”的称号。每一位到会记者都拿到一份创新工场“核心团队部分成员介绍”。这份名单有近二十人,其教育背景一项,动辄可见耶鲁、麻省理工、斯坦福这样的国际名校;而工作履历更堪称“辉煌”,诸如前Google中国运营总监或BD(商务拓展)总监、百度首席架构师、阿里巴巴架构师均投至麾下。
对此,李开复回应称,所有加盟创新工场的人,“既不是打电话挖来的,也没有经过猎头,更不是投简历招来的”。
“愿意进入创新工场的人,一定是想掌控自己命运的人,是不安于世的人。”李开复说,他形容这群人总是惺惺相惜。很多人的确是仅仅在一两次谈话之后,便决定加盟李开复的创业大军。
“有时候两个人彼此认识了,有点像男女朋友一样,有一点火花的感觉,一方就会开口说‘你们想招什么人’,或者另一方‘你有没有考虑变一变’,经过交谈,慢慢决定彼此是适合的。”这就是李开复既简单又微妙的挖人秘笈。
“当年在华为,整天西装革履拿着笔记本到处跑着见客户。自己创业了,就把领带扔了,现在到工场之后每天穿T恤上班。”1975年出生的张磊,之前先后任职于华为、百度无线,如今他的身份是创新工场“点心”项目的负责人。
“点心”是一款基于Android体系的互联网手机操作系统,整个项目开发仅用了三个月的时间。作为这个项目的负责人,张磊目前已经成为由创新工场孵化出的第一家独立运营的公司——风灵创景的CEO。
“我老婆常说我有一颗骚动的心。我们是2000年错过第一轮互联网创业的人,下一轮希望自己不要掉队。”张磊在电信行业做过八年,之后转型做互联网,并尝试自己创业。
“我尝试了很多新的模式,也学习了很多东西,以前是纯技术的,慢慢的转为商务,再是管理。”张磊告诉记者,自己决定进入创新工场,完全是缘于跟另一位先期已进入工场的创业者的聊天。“他给我最大的启迪就是,现在不需要别的,就是要有勇气,也需要有一个机会。而现在勇气已经不缺了,机会就是创新工场给了我们一个舞台。”
进入工场之前,张磊曾向李开复提出要求,希望自己拥有一家独立运作的商业公司,希望得到资源方面特别是人才资源方面的帮助。
“我说我需要一个产品经理,这个人必须有三个特点:第一要非常的自我;第二是他的逻辑性要非常强,否则很难说服别人;第三他要有很细腻的情感,他要了解自己的情感、用户的情感、还要了解团队。在了解细微情感变化之后,然后去设计这种产品。”
听完张磊的要求,李开复的回答是:“我们这里真有一个符合你要求的人,但就要看你有没有本事把她‘拿下’了。”
被李开复推荐的这位产品经理,是在腾讯工作七年,曾任腾讯3G产品中心终端产品总监和产品运营总监的游敏丽。游敏丽个性泼辣,她向记者坦言自己在刚进入创新工场的时候曾一度很纠结。“我向开复抱怨过说,创新工场有很多很好的优秀工程师,也有很多很好的创意,但是纯粹的产品经理无法插足。”
李开复对此回应:“所以我们才需要有你这样的产品经理。不管是重新合作还是重新认识这个行业的发展过程,其实都需要不同角色的参与。”
李开复的一句话打消了游敏丽的去意。经过思考,她甚至决定不再待在平台,而是寻找具体的项目组加盟。在跟张磊聊了一个上午之后,游敏丽对“点心”这个项目很认可,并认为与自己的定位也很契合,于是当即给李开复打电话,表示愿意进入。
对于人才的内部流动,李开复的态度很开明,他曾对各个项目组开玩笑说:“创新工场除了我本人不能被你们挖以外,其他任何人,你们想挖谁都可以。”
成长的压力
创新工场在一年之中已经投资了12个项目,主要集中在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和云计算领域。李开复表示,公司75%的精力会放在移动互联网,认为这是“当务之急、是最大的机会”,另外的15%和10%的精力会放在电子商务和云计算。
针对不同的创业阶段,创新工场提供三种孵化计划。其中最主要的是针对有一定经验的创业团队提供服务的“加速计划”。此外,还有针对有商业创意但没有创业经验的年轻创业者的“助跑计划”和针对高端人才的“创业家计划”。
现有的12个项目都属于“加速计划”范畴。该计划规定的孵化期为六个月,项目组以独立的公司身份先争取获得由“创新工场投资基金”提供的天使融资,随后再以获得来自外部的A轮融资为标志,宣告脱离创新工场母体平台。目前,只有两个项目拿到了天使融资。
到期没有完成A轮融资的项目,很有可能面临解散的危机。李开复表示,失败项目中的工程师可以被安排在别的项目中重新选择,“但要自己找出路”。
公司结束孵化期脱离母体,对于创新工场的投资来说,还仅仅是朝“获得收益”迈出的第一步。无论是创新工场还是创业者本身,他们所面临的产业生存环境,凶险远多于亲善友好,对于投资者来说,退出机制也远未成熟。
在美国,如创新工场这样的天使投资人大部分退出模式是通过早期并购。但是李开复承认,中国的小公司就没有这么好命,因为中国的互联网公司更倾于自己复制而非收购团队。
上市是投资人退出的主要机会,但现实并不容乐观。中国的创业板中,鲜有高科技企业,上市还需要达到盈利的要求,而国外上市的门槛则更高,李开复很清楚的知道,“一个虽然赚钱但是马马虎虎的公司,就算能在中国上市,在美国也不可以”。
创新工场的模式出现之前,也有诸如盛大推出的“18基金”计划,但其归根到底并不是为了培养独立的高科技创业公司,而是产业资本给自己培养产品所做的一种投资计划。即使如此,在汪华看来,依然是“有总比没有强”,因为目前中国的早期投资不是太多,而是太少。
“一条街如果只有一家饮食店,可能就很快就会萧条,如果一条街有很多的餐馆,包括电影院,这条街才能繁荣起来。”汪华告诉财新记者,硅谷每年的早期投资规模是200亿美金,而整个中国的风险投资规模才不过100亿美元,其中从事早期或者天使投资的基金更是微乎其微,而且越来越多的机构投资者的兴趣正在从中早期投资向中晚期甚至PRE-IPO转移。
目前,中经合集团领投的1亿多美元的基金,支撑了创新工场的初始资金,以及一个十年期的“创新工场投资基金项目”,跟投者包括鸿海、新东方、联想控股、联发科以及中华电信等产业投资人。
中经合董事长刘宇环和李开复既是多年好友,又同为美国百人会的会员,这层私交关系是中经合鼎力支持创新工场的重要原因之一。
“开复的影响力,还有他的想法,以及可以聚集这么多精英的能力,都是我们所看重的。”中经合集团董事总经理邱玉芳对记者表示,尽管中经合比较重视中早期投资,但仍明确表示,希望创新工场“五年之内可以看到业绩”。
“我们不是战略投资者,创新工场作为一个投资项目来说,五年之内应该能创造一些比较好的收益给投资人,那时候我们应该有机会退出。”邱玉芳判断说,创新工场针对移动互联网的那些项目都是“倍数成长的项目”,所以中经合对投资回报比较有信心,“未来五年我们会投10到15亿元人民币,发展大约150个项目。”
此次首度公开的五个项目中,手机助手软件——豌豆荚手机精灵,手机照片处理和分享软件——魔图精灵,以及一款针对中国移动开发者的统计分析工具——“友盟”,目前都还处在通过免费使用来积累用户的阶段。只有手机操作系统“点心”走得相对更远,目前已经与夏普、天语、海尔、富士通建立了合作沟通。
邱玉芳说,创新工场成立的第一年已经做到按预定轨迹发展,原先投资人预计会有8到10个项目,所以现在可以算是超额完成。不过,最让投资人认可的,还是公司在“聚集优秀人才”这一项中的表现。
不过,人才的不断聚集也衍生出相关的成本隐患。9月末,创新工场将集体搬迁至新的办公室,原设计的200个工位现在已经无法满足需求。“人力成本”是创新工场目前最大的支出,人员规模激增的现状多少有些“跳出预期”。最早李开复设计的规模只有100多人,而目前创新工场向投资人汇报的最新规模已经扩展至300人。
按照李开复的计划,未来一年创新工场将会推20个左右新项目。他解释说,“我们的精力只能照顾好这么多项目”,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创新工场的“母体平台”都将会保持在目前40多人的规模,公司未来的业绩不会走规模化的发展思路。
只做“微创新”
包括腾讯、百度在内的中国互联网高科技企业,其“创新”能力一直是被外人诟病的焦点。面对李开复这样一个曾在苹果、微软和Google担任要职的创业者,以及他所引领的这支“梦之队”,是否能更好地完成“创新”使命?
随着五个项目的问世,褒贬之声纷至沓来。其中,由开心农场主创团队开发的“行云”,被称为是全球范围内第一款针对社交和网页游戏的开发引擎;但另外几个项目主体从手机助手、修图软件到操作系统,均被认为“不够惊艳”,甚至有IT评论人士在其博客中称创新工场的产品“缺乏创新”“创新工场是牛皮工场”。
“我觉得创新的定义一定是基于运用和价值,创新应该是商业模式的创新和应用的创新。”李开复回应说,产生价值的创新,并不是革命式的要得诺贝尔奖的创新,“那些事情是要学术界来做的,投资人的钱去做诺贝尔的创新,绝对不合适”。
李开复认为,很多人把“学术意义上的创新”跟“产品创新”这两个观念混淆了,而创新工场的产品,只是属于从用户需要转化而来的“微创新”。
“创新是更好的满足用户需求,而不只是为了做出一些表面看上去创新或者从来没有出现过的东西。任何的创新都是为了解决问题而存在的。”汪华表示,即使是分析被人盛赞的苹果公司产品,其硬件和软件的基本元素早已在同系列产品中出现,苹果的产品并非出人意料,而只是实现了所有硬件和软件元素的完美结合,从而给用户带来完美的体验。
“你问我一两年之内会不会有像Facebook这样价值的公司在创新工场产生,答案是——几乎肯定不会的。”李开复向财新记者表示,每一个产品都要一步一步扎实地走,创新工场提供的投资也不可能会有这样奇迹式的回报。
“如果有人能做这种事的话,那么他就不是一个创业者,应该是一个魔术师了。我们不是魔术师。”李开复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