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密特:上海比北京更可能诞生硅谷
时间:2010-08-30 来源:cnblogs
“硅谷绝对是一个可复制的模型。只要具备大学、文化、气候和资本等因素,就可以在任何地方打造硅谷。上海比北京更有可能。”
谷歌CEO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图片来源:外交政策)
美国《外交政策》杂志专访谷歌CEO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施密特对“另一个硅谷”的诞生发表了独特见解,认为只要具备大学、文化、气候和资本等因素,就可以在任何地方打造硅谷。上海比北京更有可能诞生硅谷。
不管是在美国本土还是世界其他地方,你认为还会有另一个硅谷诞生吗?硅谷特别在哪里?
其中一个特别的地方就是气候。你以为我在开玩笑,但是气候确实是因素之一。
可以有许多硅谷。硅谷绝对是一个可复制的模型,并非可望不可及。硅谷的历史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当时的硅谷主要拥有一流的研究型大学,相对自由和创新的文化,让年轻人留在该地区的理由——而年轻人就意味着新思想。然后又有了风险资本行业的发展。
有趣的是,每十年就有人写一篇文章称硅谷如何引领了当下的新浪潮,却会错过下一波。但是硅谷已经连续处于四五次高科技浪潮的前列,并因拥有大学、文化、气候和资本等因素证明了自己极强的适应力。我想说的是,如果你具备所有这些因素,就可以在任何你想要的地方打造一个硅谷。
假如谷歌不是在硅谷,你觉得哪些地方是理想之选?或者说,世界上哪些地方让你联想到硅谷?
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大部分人会说英格兰的剑桥很符合要求,因为那里不断涌现出大量创业公司。另一个可能的地方是纽约,显然这里不具备气候因素,但同样对年轻人充满吸引力,金融条件成熟;大量聪明人和全球化意识非常重要。哪些不用全球化眼光看待自己的地方不可能诞生硅谷。海湾地区作为亚洲门户,就一直在全球化背景下看待自己。
上海或北京怎么样?
上海比较有可能,尽管在中国,最好的大学都在北京。上海尽管还算不上中国的纽约,但是存在成为的可能。班加罗尔成为印度高科技中心的部分原因就在于其有利的气候因素、强大的大学体系和国家政府的一致支持,因此也有诞生硅谷的可能。
信息技术如何改变世界?
在我的成长过程中,媒体由精英控制。世界上大多数人在资源和信息方面均十分匮乏。后来,一系列事情发生了:数字革命、移动电话革命等等,我对亲历这些深感荣幸,因为这些几乎使人们脱离赤贫与无知,拥有合理交流与参与对话的能力。
信息赋予个体力量,并对社会产生巨大的积极影响。想象一下人们可以获得金融或科技信息,或者那些在校园里却无力支付教科书的学生可以从网上获得信息,还有医学等等,不胜枚举。
全球化显然已经帮助至少20亿人口脱离了赤贫状态,达到低级中产水平。结果,这些人得以拥有更多受教育的机会,也面临更多其他机遇。它们不再可能攻击你,因为他们都在忙于实现自己低成本的美国梦,他们在努力买一辆汽车。
超量信息接触有否负面影响?
我担心你深度阅读的减少。换言之,那种“我在飞机上,没有网络连接,我正在认真阅读一本书”的阅读。在一个充斥着片段、即时消息和快讯的世界,那种阅读越来越少。
你现在在读哪本书?
史蒂夫·科尔的《幽灵战争》。
“良性风险”指什么?
你不可能消除所有风险,但确实可以将自己置于失败不那么可怕的环境。换句话说,尽早失败。在你投入200亿美元之前小规模尽早失败。如果10个人失败了,你损失的就是这10个人的时间和几百万美元,但是如果航天飞机搞砸了,整件事就是一个灾难,你会损失几万亿。
创新是如何发生的?
真正的顿悟不会来自于线性思考,而是来源于对问题思考与想法的累积,接着突然之间,也许在你最没有想到的星期六早晨,创新就这样诞生了。
(编译:杜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