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anr 访谈:“街旁”及其团队的故事
时间:2010-08-19 来源:cnblogs
这是 iSeed 系列的第二次访谈,ifanr 一直在关注国内的小型创业团队,之前采访过豌豆荚。今天带来的是街旁(jiepang)访谈,这个年轻的地理位置移动社交服务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很受欢迎。
我们也将持续进行国内创业团队的报道,这个板块我们命名为 iSeed,我们希望看到更多创新的种子,如果你希望在 ifanr 展示你的创业理念和有趣之处,欢迎联系我们 [email protected]。
街旁会面:杨远聘
上周四晚上我和街旁联合创始人杨远聘在北京三里屯会面,就以这次交流给我的印象作为这篇访谈的开头吧。
上面这张照片就是当时所拍,杨远骋很年轻,85 年生,和另一位创始人刘颖(David Liu)同岁。照片里看起来很像工程师——他之前确实是做技术的,在街旁之前曾就职于饭否/海内、百度,上学的时候还在豆瓣打过工。
我问杨远骋为什么现在会选择创业做街旁,之前在创业公司的经历有没有影响。回答是肯定的:在大公司,即便自己很努力的去做一些事,做完发个邮件也就完了。你也不知道做的究竟是好还是不好,没有下文,也推不动,个人在大公司里太渺小。如果做的太好,还可能会带来一些别的问题。自己更喜欢创业小团队的氛围。
这样的想法想必很多人都有过,但真正出来创业的并不多,毕竟现实中有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杨远骋自己也说现在选的路其实违背了父母的意愿。创业阶段的压力也很大,他提到之前有一次和刘颖在出租车上聊到一个永恒的问题——如何平衡工作与生活。两个人的结论是根本不用平衡,因为现在没有生活。杨远骋用了一个比喻来谈创业:“创业就像骑一辆破旧的自行车,一边骑一边补。自行车无法支持你一直骑下去,只能一边骑一边补”。
虽然说起来很艰辛,但他很显然是乐在其中的,街旁这个 36 人的小团队之前招人的取向和 Twitter 很像——朋友或者朋友的朋友,彼此之间有紧密的联系,在现阶段非常有效、而且有趣。而 Twitter 创始人 Evan Williams 在 Blogger.com 经历的极端时期本身也给了他很大动力和信心。
杨远骋自己现在不会专职写代码,但还会经常动手修改自己的看到的 bug,谈及技术背景对创业的影响,杨认为有技术背景的人会更踏实,不会有理解上的误区,不能容忍浮夸的产品。不过这方面背景的人往往寻求合作机会的时候有所局限。言下之意是他和刘颖的组合是最合适的。
这是你想象中的创业者形象么?接下来是关于整个公司的正式访谈:
ifanr: 介绍一下街旁吧,它的由来,还有一些值得大家记忆的背后的故事
街旁是一个基于地理位置的移动社交服务。它在传统的社交服务所拥有的时间、人物、事件之外,成功引入了第四个维度:地点,让用户的网络生活和真实生活更紧密的结合。用户可以使用街旁网来”签到”自己所处的地点,用创新有趣的数字化方式记录足迹,和朋友分享心情。
我(杨远骋)与街旁的另外一个创始人刘颖第二次见面聊天是在北京五道口的 Bridge Cafe,无意中看到刘颖开着 Photoshop 在画一张原型图,我很惊讶的发现这个原型图竟然正是自己正想要做的一个项目,于是顺理成章的开始合作,诞生了街旁。
ifanr: 街旁这个名字很有意思,它是怎么来的?
几个人用了周末两天时间,将所有二字拼音排出,总数有几万个。一个一个读,第一轮筛选到数百个。第二轮筋疲力竭的时候发现 jiepang 听起来不错。
ifanr: 街旁发展很快,有那些里程碑式的路标?和我们回顾分享一下这些喜悦吧。
街旁是 2010 年 5 月 13 日正式上线的和大家见面的。这应该是第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上线没多久就开始受到媒体和业界朋友的肯定,认为我们的用户体验不错。
之后到了7月份,苹果浦东零售店开幕的时候,我们联合 apple4.us 还有 Da Code 做了一个签到送 Tee 的活动。效果非常不错。当时我们在街旁工坊(街旁的官方博客)写了一片文章说这是中国 LBS 签到的一个纪录。当时的确很兴奋,因为看到很多用户都来参与活动,是一个来自用户的肯定。
后来我们不断的在产品和市场两个方面有进展,比如和不久前和 Nike 的合作是第一次大的品牌活动,然后 Android 的原生客户端也在豌豆荚首发内测了,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里程碑。
最近的一个里程碑是不到20秒就有一个用户来街旁进行签到——这意味着我刚才在输入这一句文字的时候,又有一个用户签到啦!
ifanr: 能说说街旁的愿景和公司文化吗?
简单说,我们希望街旁能成为大家只要站在街旁甚至行走在街旁就想掏出手机来用一用的服务。如果说大一点的话,我们希望街旁是一个真正的基于你去过的地方的社交服务。我们希望在街旁上实现基于位置的社会图景(Social Graph),因为位置本来就是一个社交活动的聚集器,我们希望用街旁能是这个社会图景的还原。
公司文化还是非常亲切和友好的,每个人都非常相信自己在做的事情和价值。我们相信组建起足够优秀的团队后,一个更为完整的优秀公司文化会自然形成。
ifanr: 整体网站,软件的设计,色调都有一种不错的感觉,这个方面,你们的设计师是怎么考虑的?
坦白讲,我们还没有达到能提炼出自己设计理念的高度,更多是凭着自己的审美和直觉在做设计。同时我们也特别的重视根据来自用户的反馈持续改进设计。
ifanr: 能否介绍一下团队和核心成员的情况?你们感觉对于你们团队,最重要的特质是什么?
团队里大多数同学都是很正儿八经的 80 后(不是 80、81 这样刚好上线的 80 后),大家都年轻而有激情;同时团队里也有一位比我们年纪都要长的大哥 Ethan,他平衡着我们,让我们有冲劲的同时又不那么的莽撞。
很难讲当前团队最重要的特质是什么,但是第一个蹦入我脑海的词是:靠谱。
ifanr: 关于移动互联网和 LBS 移动互联网突然就成了互联网最热门的潮流。你们觉得那些因素让它引起如此的关注?国内移动上网用户发展情况是如何的?你们怎么看?
移动互联网像是潘多拉的盒子,给了我们充分的想象空间。在 PC 年代,大家都能想到下一浪潮是互联网;在互联网年代,大家又都能想到下一浪潮是移动互联网;而到了现在,移动互联网年代,下一浪潮会是什么?看上去却很渺茫。在未知面前,人的潜能更可能被激发,这是移动互联网让我们兴奋之处。
我们了解到一些国内移动互联网的现状。应该讲有乐观的一面,比如前段时间 AC 尼尔森发布的 38%的移动上网率,超过了美国。但是,也有不那么乐观的一面,比如现在 iPhone 或者 Android 手机的使用率还很有限,尽管它们代表了未来移动终端的发展方向。我们做这样一个服务是看一个比较中长期的发展,相信这个市场会最终变得壮大和成熟,街旁也是这个发展历程中推手之一。
ifanr: LBS 应该是目前最热的一个移动互联网创新了。你们是怎么看待 LBS 的?
在原始社会,两个人要产生互动必须先碰面,而科技的发展却让我们丢失了这个原始的习惯。而 LBS 可能让我们返璞归真。如前面提到的:位置是天然的社会活动的聚集器。人们总是会在各种情况下碰面,产生各种社会活动,LBS 把这些东西变成一个网络服务,就能更好的让人们感知、获取并消化这些因为位置而产生的信息和社会关系。从这一个出发点来考虑,LBS 十分的让人兴奋。
ifanr: LBS 的商业前景似乎比 twitter 这类社交媒体更为清晰。我们注意到你有不少和现实商业生态有机联系的举措,比如商户认证,还有和一些品牌包括和世博会,HTC 的合作,你们是怎么考虑的,这些举措的效果如何?
我们最近和 Nike、Zippo、HTC、沙宣等等很多品牌都开始陆续开展合作,这些品牌喜欢 LBS 的一个原因简单而直接:SNS 让他们把市场活动延展到了网络社区,而街旁让他们把市场活动延展到网络社区的同时,更好的建立起了活动真实现场与网络虚拟社区的关联,这为品牌推广带来了新的想象力。
ifanr: 除了 LBS,你们感觉移动互联网还有那些热点和服务是亟需挖掘的?也许你们的建议会催生一个和街旁一样棒的团队。
人们的原始需求是恒古不变的,可以看看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这些需求若是能被在手机上用很好的产品形态表现出来、同时又真正利用到了移动互联网的优势,就会无敌。
关于竞争对手和运营
ifanr: LBS 服务是现在的热门应用,你们对可能而来的激烈竞争如何看?害怕腾讯吗?他们有海量的用户,qq 本身就是最本土化的社交媒体,和移动互联网结合很紧。甚至很多手机制造商也有介入的意愿。
创新工场的张亮给我讲过一个很好的比喻,创业选择项目很像是在一座活跃火山和一座死火山之间选择:选对了项目,你是选择了活跃火山,大家都在这里摩拳擦掌,你随时可能变成炮灰,但同时也意味着你拥有了一飞冲天的可能性;而选一个无人问津领域的项目,你就像是站在死火山,当然可能多年媳妇熬成婆,但更大的可能性是一辈子默默无闻、睁眼闭眼间、死得轻于鸿毛。
我们不能阻止激烈的竞争,能做的是“高筑墙、广积粮”,快马加鞭,用最好的状态、最佳的心态迎接挑战。
ifanr: 团队对街旁的核心竞争力是如何看待的?如何看待技术和点子,模仿和创新的关系?
核心竞争力是我们“靠谱”的团队。
就像人类的进步依赖于基因的遗传与变异,社会的进步也离不开技术的继承与创新。很多时候,关键不在于模仿与否,而在于你是否清楚的知道自己在做的是一件什么样的事情。
ifanr: 对于街旁的发展模式,或者说运作模式是怎么样的?Foursquare 提到他们得到 Nike Plus 的启发,因为 Nike Plus 的机制让用户跑的更频繁。我感觉街旁在品牌运作方面有自己独到的一面,能否详细说说移动互联网技术产品,平台和品牌运营的关系?你们是怎么考虑的?
我们认为移动互联网特别是 LBS 应该是现实的商业形态结合的更加紧密。我们的平台是一个丰富的位置数据库,它会记录用户去过的地方、留下的攻略和得到的徽章,展现在用户面前的就是从桌面到手机的用户界面。从产品设计的角度,我们就给街旁一个定位是给热爱生活的城市人的一个记录和分享位置的工具。从品牌和运营的角度,我们就着力去寻找这样的一群人,用我们的品牌去带给他们各种生活中的惊喜,让他们感到街旁是实在的活在他们的城市生活中。我们不断的听到用户给我们这样的反馈,说明我们产品和品牌的结合是完整的。
ifanr: 运营方面你们最关心哪些问题?
只关心一个问题:给用户带去价值(信息的价值、社交的价值、休闲的价值)
ifanr: 街旁的短期和长期的商业模式是如何考虑的?
街旁作为一个将商户与消费者连接起来的服务,它能影响用户的消费决策(推荐机制),也有能力为某个商家带去更多消费者(精准推广机制)。我们相信商业模式有着足够大的想象空间的。
ifanr: 运营团队和技术团队人员比例大致是怎么样的?
技术团队占主导地位,但是我们也有一个经验丰富的运营团队。我们有一个官方博客,上面会记录街旁所有的活动,欢迎大家访问。
关于应用平台
ifanr: twitter 就遭遇到不少成长的困惑,而 Flipboard 也因为对用户热情预计不足只能临时采用限制用户的举措。街旁的技术架构情况是如何的?对这样的问题有相应的预案吗?
我们前期的开发追求短平快,以效率为重。现在会慢慢的将更多心思转移到修炼内功上面来,我们团队中有多名算法大牛,对自己的技术实力十分有信心。
ifanr: 街旁似乎没有开放 API?这是否与社交媒体的潮流相背?
我们已经准备好了API,不过没有完全向公众开放。如果有朋友对开发街旁第三方应用程序感兴趣,可以直接与我们联系。
ifanr: 你们最关注的是哪个手机平台?能为这几个平台对街旁的重要程度排序吗?
我们最关注 Android 和 iPhone(排名不分先后),之后是 Symbian。
关于创新和用户
ifanr: 创业团队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响应和调整的速度,围绕街旁的定位,在它的发展过程中,你们做过哪些调整吗?效果如何?
庆幸的是我们还没有经历大的方向调整,不过我们每天都会提醒自己保持警觉状态和开放心态:唯一不变的是变化。
ifanr: 用户的建议对街旁的发展和演变起到什么作用?有些企业如 Apple 把自己当产品的绝对主宰,认为用户只能想象到他们了解到的东西(比如需要更快的马车)。
用户说的不全是对的,但绝对不会是错的。
我们现在有一个内部的小 lab,只是向部分很骨灰的用户开放,他们能看到我们即将推出的一些新功能,也有很大的话语权来影响、甚至叫停我们。
ifanr: 最后,也借这个机会,对我们的读者谈一点你特别想谈的东西?比如 LBS 所必须涉及的个人隐私问题?
吼一声:我们在招人,各路好汉放马过来吧!请联系yc [at] jie.pn
感谢杨远聘,感谢街旁带给我们的故事和启示。下面,是这个很棒的团队给我们的访谈签名,让我们记住这些名字,也让我们见证他们的成长吧。
【iSeed】是 ifanr 持续关注和报道创业团队的项目,我们希望看到更多创新的种子,有价值的闪光,如果你希望在 ifanr 展示自己的创业理念和有趣之处,欢迎联系我们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