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DE SC 4.5今天发布:三项技术推进抽象
时间:2010-08-04 来源:linux论坛
据国外资料报道,今天发布KDE SC 4.5版本,新版本重点改变围绕:phonon、Plasma、Solid这三个核心技术,究竟KDE SC 4.5能否带来不一样的震撼呢?
在2008年1月份就发行了KDE SC4.0,经过两年半时间,2010年8月4日将要发行KDE SC 4.5。是时候展现KDE SC4一直努力地成果和达到目标。两日后发布的KDE SC4.5最重要的改变就是
phonon
、
Plasma
、
Solid
三个核心,这三个核心实现了底层系统到桌面系统的抽象。
screen.width*0.7) {this.resized=true; 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alt='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n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onmouseover="if(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resized=true; 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style.cursor='hand'; this.alt='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n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onclick="if(!this.resized) {return true;} else {window.open('http://pub.chinaunix.net//uploadfile/2010/0804/20100804090830801.png');}" onmousewheel="return imgzoom(this);" alt="" />
图:Plasma桌面系统
phonon抽象了基于Linux、Windows、Mac平台下的多媒体接口,比如,Linux或UNIX下的Xine、mplayer、vlc、gstreamer,Windows下的DirectX和Mac下的QuickTime,通过KDE SC可编程端口实现不同操作系统下多媒体应用程序的简单调用。Solid抽象了主机硬件结构,让应用程序可以在不考虑具体的硬件运行环境下充分利用主机的硬件资源。Plasma是KDE SC4三层支柱中可见的最后一层,这也是收到用户最多争议和最少理解的部分。Plasma目前有两个桌面界面,一个是“plasma-netbook”,专门为小屏幕的上网本或者更小屏的笔记本而设计,而标准版“plasma-desktop”是专门为正常屏幕尺寸电脑设计的。
Plasma对桌面系统增加了一层新的抽象。传统的Linux桌面环境只给打开的窗口提供虚拟桌面,因此只有应用程序窗口可以绑定在特有的虚拟桌面上,所有的虚拟桌面共享一套桌面壁纸,显示用户桌面文件夹(~/Desktop)中的文件。Plasma将容器的概念加入到桌面环境中。所有的虚拟桌面可以放入同一个容器中,这样所有的虚拟桌面就和传统的虚拟桌面显示相同;放入不同的容器中则每个虚拟桌面和其它的都不相同。后者可以让每个虚拟桌面拥有不同的壁纸,不同的Plasma小程序,显示系统中不同地方的文件。
KDE SC 4.5继续在桌面抽象方面努力,但是新版本主要是针对托盘区下功夫。以前,托盘区基本上只是用来存放应用程序,而应用程序还要负责创建不稳定的UI,旧托盘系统唯一“智能”的地方是可以设置命令按钮是否隐藏,但是得手动操作。在旧系统中,为托盘应用增加更多的按钮比起花精力到改变按钮上更有必要性,因为托盘系统不能识别并显示用户的关注需求。新的d-总线协议默认托盘程序被隐藏,除非用户将其状态改为“活跃”或者“被关注”后才会显示出来。比如,用户可以将gmail-plasmoid的状态从隐藏变为不隐藏,这样系统就可以每10分钟检查一次是否有新邮件,一旦检测到有新邮件就会通知用户。通过d-总线协议,可以让托盘应用在不考虑系统不同的情况下,以统一的方式将信息发送给用户。
KDE SC平台库和一些应用程序可以安装到Windows和Mac系统上,因为KDE SC是支持Linux和BSD系统的,所以现在是KDE能否完全支持Windows和Mac平台的关键时刻。这次的版本KDE SC几乎实现了桌面与底层操作系统的耦合,就像在数百万年前,鱼只有在迈出大海几步后才能成功适应海洋。KDE SC具有很好的基础,所以有资格要求在Windows和Mac桌面中占领一席之地。
关于作者:Linux和KDE的老用户以及是OSNews的粉丝。
原文标题:KDE SC4 Architecture and What it Means for the Future
原文链接:
http://www.osnews.com/story/23630/KDE_SC4_Architecture_and_What_it_Means_for_the_Future
在2008年1月份就发行了KDE SC4.0,经过两年半时间,2010年8月4日将要发行KDE SC 4.5。是时候展现KDE SC4一直努力地成果和达到目标。两日后发布的KDE SC4.5最重要的改变就是
phonon
、
Plasma
、
Solid
三个核心,这三个核心实现了底层系统到桌面系统的抽象。
screen.width*0.7) {this.resized=true; 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alt='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n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onmouseover="if(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resized=true; 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style.cursor='hand'; this.alt='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n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onclick="if(!this.resized) {return true;} else {window.open('http://pub.chinaunix.net//uploadfile/2010/0804/20100804090830801.png');}" onmousewheel="return imgzoom(this);" alt="" />
图:Plasma桌面系统
phonon抽象了基于Linux、Windows、Mac平台下的多媒体接口,比如,Linux或UNIX下的Xine、mplayer、vlc、gstreamer,Windows下的DirectX和Mac下的QuickTime,通过KDE SC可编程端口实现不同操作系统下多媒体应用程序的简单调用。Solid抽象了主机硬件结构,让应用程序可以在不考虑具体的硬件运行环境下充分利用主机的硬件资源。Plasma是KDE SC4三层支柱中可见的最后一层,这也是收到用户最多争议和最少理解的部分。Plasma目前有两个桌面界面,一个是“plasma-netbook”,专门为小屏幕的上网本或者更小屏的笔记本而设计,而标准版“plasma-desktop”是专门为正常屏幕尺寸电脑设计的。
Plasma对桌面系统增加了一层新的抽象。传统的Linux桌面环境只给打开的窗口提供虚拟桌面,因此只有应用程序窗口可以绑定在特有的虚拟桌面上,所有的虚拟桌面共享一套桌面壁纸,显示用户桌面文件夹(~/Desktop)中的文件。Plasma将容器的概念加入到桌面环境中。所有的虚拟桌面可以放入同一个容器中,这样所有的虚拟桌面就和传统的虚拟桌面显示相同;放入不同的容器中则每个虚拟桌面和其它的都不相同。后者可以让每个虚拟桌面拥有不同的壁纸,不同的Plasma小程序,显示系统中不同地方的文件。
KDE SC 4.5继续在桌面抽象方面努力,但是新版本主要是针对托盘区下功夫。以前,托盘区基本上只是用来存放应用程序,而应用程序还要负责创建不稳定的UI,旧托盘系统唯一“智能”的地方是可以设置命令按钮是否隐藏,但是得手动操作。在旧系统中,为托盘应用增加更多的按钮比起花精力到改变按钮上更有必要性,因为托盘系统不能识别并显示用户的关注需求。新的d-总线协议默认托盘程序被隐藏,除非用户将其状态改为“活跃”或者“被关注”后才会显示出来。比如,用户可以将gmail-plasmoid的状态从隐藏变为不隐藏,这样系统就可以每10分钟检查一次是否有新邮件,一旦检测到有新邮件就会通知用户。通过d-总线协议,可以让托盘应用在不考虑系统不同的情况下,以统一的方式将信息发送给用户。
KDE SC平台库和一些应用程序可以安装到Windows和Mac系统上,因为KDE SC是支持Linux和BSD系统的,所以现在是KDE能否完全支持Windows和Mac平台的关键时刻。这次的版本KDE SC几乎实现了桌面与底层操作系统的耦合,就像在数百万年前,鱼只有在迈出大海几步后才能成功适应海洋。KDE SC具有很好的基础,所以有资格要求在Windows和Mac桌面中占领一席之地。
关于作者:Linux和KDE的老用户以及是OSNews的粉丝。
原文标题:KDE SC4 Architecture and What it Means for the Future
原文链接:
http://www.osnews.com/story/23630/KDE_SC4_Architecture_and_What_it_Means_for_the_Future
相关阅读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