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外飞仙,紫禁之颠,Google微软,云端对决
时间:2008-11-21 来源:hexun
它们越变越小,分布也越来越广。现在,它们开始逐渐消失,但你却能从世界任何一个角落连接到它们。
别误会,这不是科幻小说的开头,我们只是简要描述一下计算机的未来。目前有一种流行的说法:未来全世界只有五台计算机,Google一台,IBM一台,Yahoo一台,Amazon一台,微软一台。但是,这不妨碍你遨游网海,是因为“云端计算”将会把一切变成现实。尽管“Cloud Computing(云端计算)”的提出只有短短一年时间,但其在IT产业掀起的风浪却令人叹为观止。且不论追随各领域霸主步伐的中小厂商,仅仅同台竞技的千亿级企业都是趋之若鹜。IBM推出了“蓝云”计划,着手在全球数个城市建立云计算中心;亚马逊在原有的EC2(Elastic Compute Cloud,弹性计算云)业务基础上提出了Amazon Web Services(亚马逊网络服务),全面进军云计算;SUN宣布了“黑盒子”计划,苹果推出了名为“Mobile Me”的云计算业务;惠普、英特尔、雅虎、戴尔等巨头也纷纷试水云计算,就连AT&T也以电信业者的身份签约美国奥林匹克委员会,提供奥运会转播的云计算服务。
这其中自然也少不了Google和微软的身影。与其他参与云计算博弈的巨头相比,二者更贴近消费者,加之领域相近,竞争自然也更为激烈。近几个月来,双方相继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在固守自己优势的同时向对方的领域发出了挑战。
Google:发力终端
“云端计算”源于Google青年工程师克里斯托弗·比希利亚所做的“Google 101”项目。从“Google 101”开始,Google就致力于把PC等终端设备里的数据和运算能力搬上网,目前已建成数个超级数据中心,拥有数十万台服务器,形成了强大数据存储和计算能力。
“我们讲云端计算,这个端是云上面的意思,并不是终端的意思。操作在云上、数据在云上、程序在云上,真正重要的是云。”Google全球副总裁、大中华区总裁李开复告诉《中国企业家》。在他看来,云计算意味着用户所需的应用程序并不运行在用户的个人电脑、手机等终端设备上,而是运行在互联网上大规模的服务器集群中。用户所处理的数据也并不存储在本地,而是保存在互联网上的数据中心里。提供云计算服务的企业负责管理和维护这些数据中心的正常运转,保证足够强大的计算能力和足够大的存储空间供用户使用。而用户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用任何可以连接至互联网的终端设备访问这些服务即可。
这种模式彻底颠覆了终端和互联网的关系,意味着在云计算时代互联网将是真正的核心,而终端只是接入互联网的一个附属设备。Google CEO埃里克·施密特甚至断言:“云计算将取代传统以PC为中心的计算。”
但这并不意味着终端不重要。云计算虽然极其复杂,但大致可分成三个层次:基础设施、应用和用户连接“云”、使用“云”的终端。“在云计算中,客户端操作系统会逐渐成为可有可无的东西,但浏览器的地位却非常重要,我们甚至认为它是客户端惟一需要的东西。现有浏览器的功能还有待加强,所以Google在客户端做了一些我们认为合理的工作。”李开复轻描淡写的解释说。
与李开复语气形成鲜明对照的,是Google在终端的大举进攻。9月3日,Google Chrome浏览器测试版横空出世,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同时上线。主管该产品的Google全球副总裁Sundar连续接受了来自全球不同城市的20场电话采访,每个采访耗时1小时,其发布规模在Google历史上也属首次。而且,此前埃里克·施密特始终对外界否认Google正在开发浏览器,把保密工作做到了Chrome上线的最后一刻。
10月21日,Google和T-Mobile又开始在美国销售Gphone手机,该手机由台湾宏达国际电子制造,名为“T-Mobile G1”。同日,Google公布了手机软件平台“Android”的源代码。而在此之前,Google创办了由英特尔、摩托罗拉、三星、中国移动、eBay等34家公司参加的“开放手机联盟”,普及其开发的“Android”软件平台,目前已有多家手机厂商在着手开发基于Android平台的手机,G1的上市只是第一例而已。
短短一个多月,Google在终端推出的两大举措,剑指微软IE浏览器和Window Mobile手机平台,不由让外界怀疑Google是否丧失了对核心业务的关注,但事实正如埃里克·施密特所言,“Google所做的投资和工作都与云计算相关”。不论是Chrome还是G1,Google的目的并不是在对手的传统优势领域中竞争,而是着眼于用户进入“云”的入口。由此看来,Google强调Chrome并不针对任何同类产品,Gphone并不看中传统手机市场,而是注重在应用软件领域发展,并不完全是外交辞令。
李开复承认,与微软相比,Google在终端方面没有优势,但他认为优势在时代变迁时往往会变成包袱。“IBM当初在PC市场也有很多优势,但最终还是选择了退出。优势是一把双刃剑,关键还是看公司怎么运作。”他同时指出,Google也在不遗余力地做终端方面的工作,因为这跟云计算有着密切的联系。
微软:只讲“云”是不负责任的
微软对“云计算”时代的来临早有预感。2005年,在微软著名的万圣节备忘录中,比尔·盖茨和微软首席软件设计师雷·奥兹就发出警告:一个“可通过互联网获得即时应用和体验的服务浪潮”正在来临,并将重塑传统软件业务。
但微软2008年才开始真正有所动作。这种迟缓自然是战略部署调整的必然,但最根本的原因是微软对云计算的理解不同:“Cloud Computing”并不是“云端计算”,而是“云-端计算”。
“现在很多公司都在谈论云计算,好像客户端都不重要,事实上这是不负责任的。”谈起这个话题,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洪小文十分兴奋。“比如说G公司,我们就不点名字了,他们目前在推手机,手机肯定是用户端的,他们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为什么呢?”
洪小文向《中国企业家》详细解释了原因所在。“云计算跟30年前的大型机有一个很重要的区别,就是今天的用户端计算能力很强大,现在的人机交互界面跟30年前不可同日而语。讲云的时候一定要讲端,就拿搜索来说,所调用的客户端程序非常多。你从网上搜一个图片,客户端要调用阅读程序;搜一个视频,客户端要调用播放程序。关键就在这里。”
换言之,微软认为“云计算”时代会形成一个由硬件、带宽、内容构成的新平衡。终端性能和带宽的发展,永远也赶不上内容的增长速度,三者总是维持一个动态的最佳平衡。基于这种平衡,进入以互联网为中心的时代之后,计算和数据会走向集中,但并非全部集中。很多数据可能存在不同的“云”里,很多计算却可能在终端完成。这个终端可以是PC、手机,也可以是家电、汽车,但它们都需要更优秀的人机交互界面,让身处终端的用户有更好的多媒体体验。
“云非常重要绝对是正确的,但端也同样重要。G公司也在做很多端方面的东西,他只是不讲,因为端不是他的强项,而微软有Windows、Office,还有XBOX。有时候别人为了炒作微软是过去式,有意无意地夸大云的重要性。我觉得微软比较负责任的地方就是继续坚持端非常重要,未来还会更重要。你看看苹果所做的端非常成功。”洪小文说。
在他看来,Google试图将所有的计算和应用都交由互联网完成的想法有点天真,也不可能。数据安全性、用户对隐私泄露的担心都是制约云计算发展的关键问题。“有些讲云计算的公司往往给人这样一种错觉:你把所有的资料、软件都交给我,你什么都不用管,我都帮你处理好,你可以随时调用,只需付一些低廉的租金。使用它就像用水龙头一样,你不需要知道水来自何处。但事实上绝没有这么简单。”
洪小文告诉记者,云至少有三种。第一种叫低空云,是大型公司或政府单位用的,他们不可能把资料放在别人那里,因为涉及政府和公司的机密,所以这些单位要自己买服务器、软件,自己组云、计算,服务于内部人员;第二种叫伙伴云,比如A与B是商业伙伴,双方都有各自的云,但两块云之间需要交换一些数据,交集的这一部分就是伙伴云;第三种云才是把数据和软件完全交给专业的第三方云计算服务商,适用于对机密性要求不严的单位和个人。
“因为云有三种,所以不同云之间的组合和整合就非常重要。在云计算中,微软既可以直接提供云服务,也可以帮企业组建、经营云,而且还提供用于终端的软件。我认为这才是‘Cloud Computing’真正的含义。”洪小文说。
基于此,2008年4月22日,微软发布了“Live Mesh”计划,迈出了向云计算转型的步伐。10月27日,微软宣布推出Windows Azure(视窗蓝天,一个云计算版本的Windows操作系统),而这只是开始,未来微软所有企业软件都会提供线上版服务。
至此,云计算的诸侯争霸时代正式开启,Google与微软之间的竞争也持续升温。
面向互联网的全面战争
这不是搜索广告或者操作系统的竞争,而是两大巨头面向互联网的全面战争。正如Salesforce总裁马可·贝尼奥夫所言,微软参战表明“互联网才是世界的中心”。
Google与微软对云计算的理解迥异,归根结底是商业模式和公司特点不同造成的。Google是互联网巨头,优势在“云”上,商业模式主要是广告。微软是软件业霸主,优势在“端”上,商业模式是卖软件版权。原本井水不犯河水,但SaaS(Soft as a Service,软件即服务)浪潮的兴起改变了这种局面。Google Apps对微软Office的冲击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微软的Office 2007每套收费最高可达500美元,而Google Apps的收费版每年只有50美元。目前,已有超过50万家企业成为Google Apps的签约用户,免费版的使用者更是高达数千万。虽然Google一再声称推出的这套在线办公软件套装并没有打算取代像Office这样的应用工具,但其产生的冲击力和影响已足以令微软惊心。
面对汹涌澎湃的软件互联网化浪潮,微软选择了战略转型。2007年,微软发布了新的企业战略“软件+服务”,其“云-端计算”便是这一战略的体现。为迎接“云计算”时代,微软“双核并举,三线齐进”。一方面依托在PC时代奠定的垄断地位,巩固和发展“端”优势;另一方面加快向互联网转型,加大对开源的支持力度;同时,建设大规模网络应用程序运行所需要的数据中心,造“云”。
Google发力终端,同样是出于竞争的考虑。“我们比较担心云计算被某一家公司所垄断,如果全世界只有一个浏览器是很危险的事情。”李开复说。Google上市以后,华尔街一度担心它重蹈网景的覆辙,被微软用捆绑手段击败。2006年,微软故伎重施,在IE7中将MSN搜索设定为默认搜索引擎,但Google与惠普、戴尔合作,在电脑出厂前预装自己的搜索工具条,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负面的影响。
但这终非长远之计,Chrome、Android就成了Google必然的选择,而这在“云计算”时代来临前夕显得更为迫切。当用户把数据和软件放在“云”中,其对第三方云计算服务商的依赖会达到前所未有的地步,Google担心某家公司垄断“云计算”关键零部件的情况出现。
有趣的是,微软乃至整个业界对Google有着同样的担心。Google强大的广告平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网站,进而吸引了更多的广告客户,反之亦然。在广告平台相当于互联网上的Windows,搜索引擎则相当于互联网上的Office,是杀手级应用。这种情况已经引起了监管部门的重视,11月5日,美国司法部宣布:Google与雅虎的广告业务合作协议明显违反《反垄断法》,可能将提起诉讼,Google当即宣布撤回了该协议。
早在2008年2月,为弥补与Google在互联网领域的差距,微软就曾报出446亿美元的天价,试图并购处于困境中的雅虎,完成其在互联网领域的布局,但最终没有成功。如今,陷入困境的雅虎又开始对微软示好,寄望微软重启收购谈判。
微软会否借此机会彻底完成其在互联网上的布局?Google又会如何应对?局势显得更为扑朔迷离。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两大巨头的“云端对决”仍将持续,而竞争则会加速“云计算”时代的到来。
什么是云计算
(Cloud Computing)
云计算(Cloud Computing) 是一种新兴的共享基础架构的方法,它可以将巨大的系统池连接在一起以提供各种IT服务,意味着计算技术的应用和开发将以互联网为基础。云计算模式下,IT相关性能将被作为一种服务加以提供,用户即使没有相关知识、技能也能够使用这种“云”服务,或者是控制这些服务与他们的技术设施。
云计算的基本原理:通过使计算分布在大量的分布式计算机上,而非本地计算机或远程服务器中,企业数据中心的运行将更与互联网相似。这使得企业能够将资源切换到需要的应用上,根据需求访问计算机和存储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