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推出必应词典桌面版1.5 首次尝试“设计驱动开发”模式
时间:2011-09-09 来源:cnblogs
2009年12月,微软亚洲研究院在线英语词典研究项目成果英库(Engkoo)上线, 2010年9月英库词典更名为“必应词典”,并正式发布到必应搜索引擎首页。必应词典推出一年来,除网页版外还陆续发布了桌面版及云词典产品,发布一年来访问量增长了五倍之多。2011年9月8日,MSN(中国)推出了必应词典桌面版1.5。
强化机器翻译核心
必应词典的优势之一,就是在线词典与在线翻译的合二为一。不同于传统的在线英语学习工具分为在线词典及在线翻译两个产品,必应词典自诞生之日起,就可以在一个窗口查询短语、句子或段落。“这样可以让用户更简单、更方便地使用,一个入口即可获得多重功能。”MSN(中国)搜索业务主管产品经理黄鼎隆表示。
随必应词典桌面版1.5发布的必应机器翻译核心第二版,基于更先进的层次化统计翻译模型,建构于必应搜索引擎的海量数据仓库和强大的分布式计算平台之上,是由海量数据驱动的、基于机器学习和统计建模的最新一代机器翻译引擎,能够实现高效准确的译文生成。与传统的短语翻译模型不同,层次化翻译模型可反映语言内在的层次结构和搭配结构,能更好的实现语法差异大的语言间的翻译。
据微软亚洲研究院自然语言组研究员、项目带头人李沐介绍,必应词典的机器翻译核心首次在2008年由美国国家技术标准局(NIST)举办的翻译技术评测,即获得了中英、英中翻译的最好成绩。NIST的评测目前是全球最权威的机器翻译技术评测。此外,该机器翻译技术在参加2008年和2009年中国机器翻译评测时也均名列榜首。
以用户为中心、设计驱动开发
“设计驱动开发”的开发模式是必应词典研发团队的首次尝试,除了产品本身要经得住层层考验,其界面设计、应用体验还必须要达到设计师的高标准、严要求,产品才能出炉,设计师成为了产品能否发布的“最高决策人”。
传统开发模式偏向工程师视角,更注重功能和技术,“设计驱动开发”则将“内在美”和“外在美”更好地统一为一体。例如在背单词功能模块中增加了动画效果,界面设计也更为酷炫。虽然增加了大量的开发工作,但开发人员仍然积极探索各种实现方式,既达到美观、易用性要求,同时又不影响产品功能、性能、稳定性等。“要把软件做成艺术,”微软亚洲研究院创新工程中心高级研发工程师黄贤俊如是强调。
例如,必应词典桌面版1.5可以支持非规则边界的“皮肤”,是设计师与工程师协作的代表。非规则边界的技术处理复杂、开发成本高,很多传统软件公司不会支持该功能,但因为它能给用户带来不同寻常的应用体验,必应词典研发团队将它坚持了下来。这从另一个侧面再次体现了必应词典的品牌理念——“快乐英语有问必应”,让搜索过程变得更加快乐。
据黄贤俊介绍,必应词典是微软技术创新和用户需求相结合的重要体现,必应词典团队从未间断地研究中国用户的使用习惯,并致力于将更多符合中国用户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带给用户。推出半年来,必应词典桌面版不断听取用户反馈,并快速改进产品,加快了版本更新的速度。研发团队不断通过各种渠道与用户直接沟通,或是邀请用户来到研发中心,或是到用户实际工作的环境中去,或是进行用户网上调查。例如,桌面版1.5在背单词功能模块里增加声音支持,以及学习进度整体导入和导出功能等,都是来自用户的创意。
微软亚洲研究院创新工程技术总监田江森表示:“微软亚洲研究院致力于不断转化自己的研究成果,为此组建了专门的创新转化工程团队,并以实践驱动为指导原则,必应词典就是这一创新转化机制的优秀成果。未来,我们还将源源不断地把研究成果转换到微软产品中,为用户带来更好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