匿名互联网创造出愤怒时代
时间:2011-07-26 来源:cnblogs
互联网汇聚了批评,评论隐藏在匿名的外衣之下,博客和聊天室化身为充斥仇恨的论坛。《卫报》的评论指出,心理学家称这种现象为“去个性化”,它发生在随个人身份隐匿而来的社会规范消失。
经典的去个性化实验类似美国万圣节的“不给糖就捣蛋”。一群儿童被邀请到房间桌子上拿糖果,除了糖果外桌上还放了钱。当孩子不戴面具单独进入,只有8%的人会拿钱;当一群人一起涌入,并且人人用奇装异服隐藏身份时,钱有80%的可能性会被人拿走。在身份隐匿之后,个人会打破正常情况下想都不会想的社会规则。如果你留下的是真名实姓,那么你的言论会铭刻上责任。德国哲学家亚瑟·叔本华在160年前就此问题表示:匿名是所有文学和媒体丑行的避难所,这种做法应完全废止,每篇文章应附上作者名字,编辑应对署名的正确性负责。出版自由将因此而受到更大限制,当一个人通过报纸这个喇叭发表公开声明,他的荣誉与其言论相互印证。他认为,这将杜绝大部分的恶毒言语。显然,互联网将叔本华所谓的喇叭放大了无数倍。虽然在专制政权国家,匿名是言论自由的前提;而在民主国家,匿名则是必须保留的,但民主国家的人为什么要担心公开自己的名字呢?
相关阅读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