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Facebook的谷歌效应
时间:2011-01-11 来源:cnblogs
北京时间1月11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纽约时报》首席记者及专栏作家安德鲁·罗斯·索尔金(Andrew Ross Sorkin)在其专栏Dealbook中以《Facebook的谷歌效应》为题撰文。文中称几年前谷歌IPO,各机构没有大量买进谷歌股票,导致他们错失良机,所以现在面对Facebook的私下募股,各机构当然不想重蹈覆辙,这被称为“谷歌效应”。但以前风险投资是风险投资家的专利,他们对风险的概念心知肚明,但现在所有投资者都进入这个行业。对市场的不了解,可能会导致问题产生。不过也有风险投资家不同意这种观点,他们称这种私下募股是晚期风险投资的一种全新形式。
全文概要如下:
“我只希望唯一受到伤害的是那些投机者。”
风险资本投资者罗杰·麦克纳米(Roger McNamee)表示,目前硅谷掀起了新一轮针对业绩良好的互联网私有企业的投资热潮。起因就在于Facebook上周获得了20亿美元的融资,致使Facebook的市值达到了500亿美元。
麦克纳米先生,作为私募股权公司Elevation Partners的联合创始人,对Facebook的近期的商业动向非常了解。
但麦克纳米已经开始担心,由于受到投资者的怂恿,接下来的几个月会有数十家互联网公司跟风募股。
麦克纳米说:“根据历史经验,双方最终会因过分高估自己的实力,最终导致问题。”麦克纳米认为目前私募投资热潮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以前的风险投资都是风险投资家来运作,他们对其中的风险有着专业的认识。但现在,随着数亿资金投向Facebook和Groupon这样的公司,大机构投资者、高盛的富有客户,以及散户们纷纷也把自己的钱投到这个行业中。
然后,出现了更多的间接方式来购买这些热门私有公司的股票。一些金融机构正在创建媒介,让富有的独立投资人有机会在二级市场中大展拳脚,在二级市场上,Facebook、Groupon、Zynga和其他科技创业公司的股份交易正进行的如火如荼。
上周一群科技高管们建立了一个封闭式共同基金。这个基金试图直接从公司或私人交易中购买相关股份。想想不久就要公开交易的NeXt BDC基金,它并不是高盛的富有客户,刚刚脱离夫妻店的形式也不是很久,但却购买了Facebook的股份。
按照麦克纳米的说法,投资者们因为生怕再次错过谷歌这样的企业,因而拿出大把钞票进行投资的这种现象,叫做“谷歌效应”。
“谷歌IPO的时候,几乎所有机构都没有大量买入,最后是大家都错失良机。没人会想在Facebook上重复这种错误。”麦克纳米说。他表示,当年谷歌IPO的时候是85美元一股,而本周一谷歌收盘价是614.21美元。
谷歌IPO的惨痛历史还了然于心,但这并不表示现在机构们就必须激进冒险。这些公司向Facebook抛出大量金钱,却对它的运营情况知之甚少。投资者只是被告知Facebook在近两年的收入和利润,而投资者最需要知道的具体财务细节,哪怕是那些富有的大客户也不得而知。
德丰杰风险投资公司(Draper Fisher Jurvetson)董事巴里·舒勒(Barry Schuler)在上周Facebook的私下募股中表示:“让我们实话实说,不管你怎么想,这是一次虚假的IPO。”
舒勒补充说:“投资者只是听了高盛的片面之词,看到了Facebook的美丽光环,但他们绕过上市公司必须遵守的一些规则。”
但华尔街的也有人持不同的观点。艾伦·J·派翠考夫(Alan J. Patricof)从事过多年的风险投资,并且在早期投资过苹果。他认为,风险是很高,但并不能说这样就不对,现在有大量的个人投资者想要参与。它可能是晚期风险投资晚期的一种全新形式。
对于企业来说,在私人市场上募集资金,而不是去IPO有着更深远的意义。麦克纳米说:“IPO就像一个炸弹。”他列举了IPO一系列缺点:额外的审查、合规成本和竞争对手的幸灾乐祸。
麦克纳米表示,IPO就像是给企业挖了个大坑,但私人募股就像是一道曙光。可以允许发行人在最小的监管下获得大量资金。而对于投资者来说,这样交易的好处是能够大量购买股票,有时候,这在IPO市场上是不可能发生的。
这些晚期发行产品也允许公司高管和早期投资者有流动性,让他们可以转嫁风险。例如Groupon在最近一次融资后,就允许其董事会套现3.445亿美元。
所有一切都对公司高管和雇员有利,但这对长期投资者来说有利吗?一旦公司在潜在IPO之前就部分套现是风险更大还是更小?
风险资本家彼得·泰尔(Peter Thiel),他也是Facebook董事会成员。在去年秋天的TechCrunch大会上,泰尔曾表示,他在决定是否对创业公司进行投资时,有这样一条原则:“公司首席执行官的薪酬越低,公司就越有可能获得成功。”
现在他可能需要改变一下他的投资原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