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b2 linux文件系统
时间:2007-02-07 来源:LinuxBoy!
Lab2 Linux文件系统
目标:熟悉文件系统相关知识和技能
步骤一:创建和加载文件系统
任务:
1. 使用fdisk –l 得到ev/hda的分区尺寸信息。计算硬盘上没有分区的空间尺寸
2. 使用fdisk新增一个512M的逻辑分区(使用w命令将改动写入磁盘)。这个新分区的设备名是/dev/had_ ?为什么?
3. 重启以确定改动后的分区表被读入
4. 使用mke2fs,在新建的分区上创建一个新的ext2文件系统。创建时使用2k的块,每4k一个inode的设置。可能需要查看mke2fs的man page
5. 创建目录/data,作为该文件系统的加载点
6. 使用mount命令把新文件系统加载到/data。把/etc/passwd复制到/data,检查确认复制成功
7. Umount /data
8. 使用e2label为新分区指定卷标:
e2label /dev/hdax /data x是新创建分区的序号
9. 在/etc/fstab文件中为加载/data加入以下行:
LABEL=/data /data ext2 defaults 1 2
或者
/dev/hdax /data ext2 defaults 1 2
以上两行的实际效果相同。但是,如果更换了硬盘的总线或者是更改了主从的顺序,在fstab中使用卷标仍然可以定位这个设备
10. 加载新的分区
mount /data
11. 复制文件或使用touch 创建文件
步骤二:把ext2转换为ext3
1. 键入sync。这个命令把磁盘缓存信息写入磁盘。通常这个命令是定期执行的,但是以下步骤可能会先占自动同步。
2. 使用reset键重启动,或者使用电源开关关闭再打开(正常情况下不要这样)
3. 如果出现“Repair filesystem”的提示,尝试使用e2fsck /dev/hdx 修复文件系统
4. 成功启动后,通过创建journaling inode日志把ext2文件系统转换为ext3。因为ext3 的数据完整性和文件系统完整性大大增强了,所以可以 把自动预加载(pre-mount)基于时间的定期文件系统检查。
Tune2fs –j –c 0 –i 0 /dev/<partition>
5. 检查文件系统的characteristics
tune2fs –l /dev/<partition>
6. 编辑/etc/fstab /data的相关行,把文件系统由etx2更改为ext3
7. 卸载并用ext3重新加载文件系统,确认使用了ext3:
umount /data ; mount /data
df –T /data
8. 确认/boot下初始的虚拟盘镜像中包含了必要的ext3模块和jbd日志模块。如果/data是你的机器上的第一个ext3文件系统,很可能initrd中并不包含这些模块。这种情况只当我们需要ext3的支持而在initrd中又不包括相关的模块时非常重要。假设出现了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制作一个/boot/initrd-<version>.img文件:
mkinitrd –f –v /boot/initrd-$(uname –r).img $(uname –r)
9. 键入sync,然后手动重启动系统。
10. 观察启动过程。系统检查了哪个文件系统?在/data文件系统,是否看到了“recovering journal”提示信息?当不正常重启时,使用ext3的日志恢复是否比ext2的fsck快了?
步骤三:使用autofs自动加载系统
1. 确认iptables已经关闭
2. 编辑/etc/auto.master文件,去掉对/misc一行的注释
3. 在/etc/auto.misc文件中增加一行,用于加载server1.example.com的/var/ftp/pub目录到本机的目的/server1. 可以参考ftp.example.com行的示例.
4. 重启autofs服务 service autofs restart
5. 测试/misc/server1目录
目标:熟悉文件系统相关知识和技能
步骤一:创建和加载文件系统
任务:
1. 使用fdisk –l 得到ev/hda的分区尺寸信息。计算硬盘上没有分区的空间尺寸
2. 使用fdisk新增一个512M的逻辑分区(使用w命令将改动写入磁盘)。这个新分区的设备名是/dev/had_ ?为什么?
3. 重启以确定改动后的分区表被读入
4. 使用mke2fs,在新建的分区上创建一个新的ext2文件系统。创建时使用2k的块,每4k一个inode的设置。可能需要查看mke2fs的man page
5. 创建目录/data,作为该文件系统的加载点
6. 使用mount命令把新文件系统加载到/data。把/etc/passwd复制到/data,检查确认复制成功
7. Umount /data
8. 使用e2label为新分区指定卷标:
e2label /dev/hdax /data x是新创建分区的序号
9. 在/etc/fstab文件中为加载/data加入以下行:
LABEL=/data /data ext2 defaults 1 2
或者
/dev/hdax /data ext2 defaults 1 2
以上两行的实际效果相同。但是,如果更换了硬盘的总线或者是更改了主从的顺序,在fstab中使用卷标仍然可以定位这个设备
10. 加载新的分区
mount /data
11. 复制文件或使用touch 创建文件
步骤二:把ext2转换为ext3
1. 键入sync。这个命令把磁盘缓存信息写入磁盘。通常这个命令是定期执行的,但是以下步骤可能会先占自动同步。
2. 使用reset键重启动,或者使用电源开关关闭再打开(正常情况下不要这样)
3. 如果出现“Repair filesystem”的提示,尝试使用e2fsck /dev/hdx 修复文件系统
4. 成功启动后,通过创建journaling inode日志把ext2文件系统转换为ext3。因为ext3 的数据完整性和文件系统完整性大大增强了,所以可以 把自动预加载(pre-mount)基于时间的定期文件系统检查。
Tune2fs –j –c 0 –i 0 /dev/<partition>
5. 检查文件系统的characteristics
tune2fs –l /dev/<partition>
6. 编辑/etc/fstab /data的相关行,把文件系统由etx2更改为ext3
7. 卸载并用ext3重新加载文件系统,确认使用了ext3:
umount /data ; mount /data
df –T /data
8. 确认/boot下初始的虚拟盘镜像中包含了必要的ext3模块和jbd日志模块。如果/data是你的机器上的第一个ext3文件系统,很可能initrd中并不包含这些模块。这种情况只当我们需要ext3的支持而在initrd中又不包括相关的模块时非常重要。假设出现了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制作一个/boot/initrd-<version>.img文件:
mkinitrd –f –v /boot/initrd-$(uname –r).img $(uname –r)
9. 键入sync,然后手动重启动系统。
10. 观察启动过程。系统检查了哪个文件系统?在/data文件系统,是否看到了“recovering journal”提示信息?当不正常重启时,使用ext3的日志恢复是否比ext2的fsck快了?
步骤三:使用autofs自动加载系统
1. 确认iptables已经关闭
2. 编辑/etc/auto.master文件,去掉对/misc一行的注释
3. 在/etc/auto.misc文件中增加一行,用于加载server1.example.com的/var/ftp/pub目录到本机的目的/server1. 可以参考ftp.example.com行的示例.
4. 重启autofs服务 service autofs restart
5. 测试/misc/server1目录
相关阅读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