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谈Linux桌面化所面临的问题
时间:2007-02-27 来源:Seamy
昨天发了一篇《关于Linux系统应用学习方面的一点感受(启蒙级)》,总结了一下发现,其实Linux和Windows对用户来说最大的区别还是在于Linux本身,因而Linux桌面化的最大的问题也在Linux本身————因为Windows确实已经做得相当好了,尽管它在运行效率和安全性上都很有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系统层面的,X系统开发那么多年还是如此幼稚。首先它不那么稳定,有时候装个驱动程序,特别是显卡的驱动程序,结果呢?重启后,进不去了。怎么办?一个老手或许会说,删除程序、恢复原来的配置文件在命令行下就能进行,可这个对新手可能吗?他们可能还不知道Xorg.conf是何物呢。其次,其易用性也不行,时不时还得要改配置文件而不是用工具程序。记下配置文件的位置倒也不难,可参数呢?不是汉语,也不是标准英语,怎么办?网上查资料,结果几小时就过去了。大家有没有发现Windows是很少需要大家知道程序的参数的,这其实是易用性的一个重要标志。所以,X系统仍然任重而道远。
第二个问题是应用层面的,虽然目前程序在数量上已经为数众多,但是在易用性、兼容性上的问题仍然突出。现在确实已经有很多程序了,但是选择的余地还是少。不要说浏览器有Firefox、Opera了、邮件有Evolution、Thunderbird、下载有KGet之类的(这个还是KDE里才有的)、还有aMule、BitTorrent,但是,这些程序总有一些不成功的地方。像aMule的稳定性就很次。接下来还有兼容问题,如Firefox,对专为IE写的网站还是无能为力,尤其要命的是国内很多网上交易平台就是如此————当然这并非Mozilla的错,但我们要承认至少这还是个需要人来解决的。我们更需要的是一个解决问题的人而不是一个要求网站兼容W3C的,不然我们得等到Firefox战胜微软成为主流,这不是十年之内能解决的问题————十年都还是建立在Linux桌面系统能于近几年内击败Windows的假设之上的。还有易用性则更是主要问题,用KGet也好,MultiGet也好,wGet也好,总觉得没有Windows下的FlashGet顺手。当然如果你说你从小用Unix,硬要说wGet好,我也没办法。至少我个人觉得只要是正常人,哪怕你计算机再精通,也会希望花更少的大脑思维时间、更快地去下载而不是为了某个理念而去不必要地记一些命令————这一点往往是很多倚老卖老的狂热分子的问题。桌面用户需要的是易用、稳定的程序。
第三个问题是开发上的,开发者的资源总数多,但个体能得到的却很少。不论大到发行版也好,小到程序也好,动不动就是几十个品种,实在觉得有点失控的感觉。特别是一些开源程序,大同小异,只是一些很个别的问题,结果就另立门户,希望让用户去选择,自然把劣者淘汰掉。这种发展模式是点类似于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确实,这种愿望体现了开源社区自由共享的优越性,然而,也就如同达尔文的学说经常为生物学家所诟病一般,开源软件也有着同样的问题————总是认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事实上,现代医学已经让更多人存活下来;同样地,在开源程序界,也没有一个真正能把不适者淘汰出局的机制————其原因就在于,除非有重大问题,一般程序总是有它存在的理由。举个简单的例子,当某开发团队发现,程序A在某个问题上有问题,而上报官方论坛又没得到重视,于是就改掉这部分代码,包装成程序B推出。假设程序B确实比程序A优秀,根据自然选择学说,程序B一定能在今后战胜程序A,取得领导权。然而事实上,这也不可能的。程序B可以得到一些用户的支持,得到一些市场用户,得到一部分继续开发的资源;而程序A也不可能就此放弃,总有一部分用户因为主观的喜爱或者认为B所做改进不重要而继续使用A,这导致的是内部分化,程序之间却大同小异。这2个程序都将继续开发,消耗双倍资源,都需要人力、物力、市场、用户,却往往谁也不会出局。更糟的是,在利益的驱使下,2个团队间往往还互相攻击,不愿合作。如今的发行版也是如此,而且其差别仅仅在于程序的选择,这更是造成了开发资源的浪费,结果就是大家全在忙活,却没一个能做出超越Windows的易用系统。资源如何整合已经是开源程序界最大的问题。
说那么多,也不是要说Linux就如何不成功,只是上面这些问题确实阻碍了Linux桌面化的进程。(事实上,Windows的缺点多得多,我只是不屑去花时间一一数过来。)当然很多问题已经在改进。Gnome和KDE已经在互相兼容的道路上迈开了艰难而重要的一大步;而命令行我也不希望它会真正消失,只是在桌面系统上,它应该被视为出错时恢复系统的途径之一。相信总有一天,Linux能超载Windows,问题解决需要时间,市场的接受也要时间。我们等待的是能彻底解决上面这些问题的方案,而不是Linux的盲目崇拜者。
第一个问题是系统层面的,X系统开发那么多年还是如此幼稚。首先它不那么稳定,有时候装个驱动程序,特别是显卡的驱动程序,结果呢?重启后,进不去了。怎么办?一个老手或许会说,删除程序、恢复原来的配置文件在命令行下就能进行,可这个对新手可能吗?他们可能还不知道Xorg.conf是何物呢。其次,其易用性也不行,时不时还得要改配置文件而不是用工具程序。记下配置文件的位置倒也不难,可参数呢?不是汉语,也不是标准英语,怎么办?网上查资料,结果几小时就过去了。大家有没有发现Windows是很少需要大家知道程序的参数的,这其实是易用性的一个重要标志。所以,X系统仍然任重而道远。
第二个问题是应用层面的,虽然目前程序在数量上已经为数众多,但是在易用性、兼容性上的问题仍然突出。现在确实已经有很多程序了,但是选择的余地还是少。不要说浏览器有Firefox、Opera了、邮件有Evolution、Thunderbird、下载有KGet之类的(这个还是KDE里才有的)、还有aMule、BitTorrent,但是,这些程序总有一些不成功的地方。像aMule的稳定性就很次。接下来还有兼容问题,如Firefox,对专为IE写的网站还是无能为力,尤其要命的是国内很多网上交易平台就是如此————当然这并非Mozilla的错,但我们要承认至少这还是个需要人来解决的。我们更需要的是一个解决问题的人而不是一个要求网站兼容W3C的,不然我们得等到Firefox战胜微软成为主流,这不是十年之内能解决的问题————十年都还是建立在Linux桌面系统能于近几年内击败Windows的假设之上的。还有易用性则更是主要问题,用KGet也好,MultiGet也好,wGet也好,总觉得没有Windows下的FlashGet顺手。当然如果你说你从小用Unix,硬要说wGet好,我也没办法。至少我个人觉得只要是正常人,哪怕你计算机再精通,也会希望花更少的大脑思维时间、更快地去下载而不是为了某个理念而去不必要地记一些命令————这一点往往是很多倚老卖老的狂热分子的问题。桌面用户需要的是易用、稳定的程序。
第三个问题是开发上的,开发者的资源总数多,但个体能得到的却很少。不论大到发行版也好,小到程序也好,动不动就是几十个品种,实在觉得有点失控的感觉。特别是一些开源程序,大同小异,只是一些很个别的问题,结果就另立门户,希望让用户去选择,自然把劣者淘汰掉。这种发展模式是点类似于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确实,这种愿望体现了开源社区自由共享的优越性,然而,也就如同达尔文的学说经常为生物学家所诟病一般,开源软件也有着同样的问题————总是认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事实上,现代医学已经让更多人存活下来;同样地,在开源程序界,也没有一个真正能把不适者淘汰出局的机制————其原因就在于,除非有重大问题,一般程序总是有它存在的理由。举个简单的例子,当某开发团队发现,程序A在某个问题上有问题,而上报官方论坛又没得到重视,于是就改掉这部分代码,包装成程序B推出。假设程序B确实比程序A优秀,根据自然选择学说,程序B一定能在今后战胜程序A,取得领导权。然而事实上,这也不可能的。程序B可以得到一些用户的支持,得到一些市场用户,得到一部分继续开发的资源;而程序A也不可能就此放弃,总有一部分用户因为主观的喜爱或者认为B所做改进不重要而继续使用A,这导致的是内部分化,程序之间却大同小异。这2个程序都将继续开发,消耗双倍资源,都需要人力、物力、市场、用户,却往往谁也不会出局。更糟的是,在利益的驱使下,2个团队间往往还互相攻击,不愿合作。如今的发行版也是如此,而且其差别仅仅在于程序的选择,这更是造成了开发资源的浪费,结果就是大家全在忙活,却没一个能做出超越Windows的易用系统。资源如何整合已经是开源程序界最大的问题。
说那么多,也不是要说Linux就如何不成功,只是上面这些问题确实阻碍了Linux桌面化的进程。(事实上,Windows的缺点多得多,我只是不屑去花时间一一数过来。)当然很多问题已经在改进。Gnome和KDE已经在互相兼容的道路上迈开了艰难而重要的一大步;而命令行我也不希望它会真正消失,只是在桌面系统上,它应该被视为出错时恢复系统的途径之一。相信总有一天,Linux能超载Windows,问题解决需要时间,市场的接受也要时间。我们等待的是能彻底解决上面这些问题的方案,而不是Linux的盲目崇拜者。
相关阅读 更多 +